江边闲话集

06/17/2021

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18:06

​一

公司一直断断续续招聘,我也看了无数份简历,我想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不符合我们的期望。

这些不符合的简历都有一些共性,主要表现在:

  1. 专科生或民办大学,或是不写学历,或不写专业的
  2. 非计算机专业,后期转行的
  3. 外包项目居多
  4. 简历不好好写

以上条件满足一个,可能简历就会直接被刷掉。


因为简历看多了,为了不浪费我们的时间,我和HR和Hiring Manager定了几个条件,凡是出现以上条件,可以直接pass。在讨论过程中,有人说是不是有卡学历的问题。坦白说,还真有了。

其实以前我从来都没有意识到学历是一个问题,至少在我的工作经历里,很少有大专生或者民办的同事。我的确有个大专的同事,但是职业素养很高,工作也很给力,虽然算不上非常优秀,但是也很棒了,这也就是我对学历无感。

在我加入现在的公司的时候,我发现很多都是大专生,刚开始没觉得,但是工作几个礼拜后,我就觉得素质和本科生不能比的,民办的和公办的也是不能比的。

我见过很多人宁愿下班后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面,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呢?我看到有人一玩就玩到凌晨2-3点,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业务上呢?对于这些人,我是非常不认同的。时间浪费的真可怕。

作为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我同时也在思考公司应该招什么样的人。后来,我们招的人里,本科自然而然成为了最低标准,如果是专科生的话,除非特别优秀,可能会直接卡掉。实际上,因为招聘的把关,我们公司的整体素质在提高,做的产品质量也相应提高了很多。

也是因为人才的问题在项目中痛苦过,所以在招聘上把关严格,有时候以为各种因素有人说招人差不多就行了,但是我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因为在我看来这种坚持是对的。

我明白为什么好多公司卡学历,因为学历很能说明问题,尽管专科生或民办的也有优秀人才,但是概率很低,所以很多公司不愿意为了追求这一点概率,而花费很大精力。

为什么要转行?我们会发现,非CS专业的都往CS专业转,而且绝大部分人选择的是测试。

我想可能的原因是前些年互联网特别热,薪资很高,需要很多的人力,所以大家稍微培训一下,就可以上岗了,尤其是测试。

但是,一旦这种热过去,如果自己算不上优秀,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外包公司也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其实最开始我对外包公司也没太多想法,当你我接触到很多从外包公司的人,我发现整体水平偏低,能干活就行。而且外包的人力恰巧很多来自于我上面说的资源。

其实,外包公司也是有优秀的人才的,我也碰到过,国外的外包居多。国内的中软,东软、文思海辉等质量还是堪忧。

我们会发现,这些外包一般都是去银行、保险等行业驻场开发,而且做的都不是一些核心的业务,都是一些不重要,或者外围的事情。

另外,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经历的项目都很短,一份简历上写了好多个项目。

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即便是外包,也需要在一个项目上多待,做长久一些。经验是从一个长久的项目或产品里积累的,而不是从多个短时间的项目积累的。

我认为一个产品,熟悉他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无论是技术、还是运维、还是运营,把他们了解深入之后,对自己的职业有莫大的帮助。可惜的是,90后里这样的人太少了,耐得住寂寞的人更别提了。

简历不好好写,而且不写学校或专业的人,直接pass。为什么?试问,简历都不好好写的人,他对工作会认真吗?学校或专业不写的,要么是特别在意学历或专业,要么就是忘了,无论哪种理由,都是不可以接受的。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还是要实事求是。

上面是我分析招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有时也提及了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学历重要?在现在高校扩招的年代,能上大专或者民办,说明高中阶段不好好读书,或者不努力。在自我管理或者学习方法上肯定是存在缺陷的。后来,我发现,这些学校里出来的可能也就是能用,对计算机理论等太薄弱了。

计算机行业也算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就拿测试来说,以为写几个test case就会了吗?如果想成为高级的测试,在我看来至少要掌握以下:

  1. 软件工程
  2. 测试理论(基础测试、高级测试等)
  3. 计算机基础
  4. 网络、数据库、Linux等
  5. 至少会一门语言

好多人恐怕连二级制、16进制转换都说不清楚,更不用说算法之类的了。


现在都流行内卷,其实IT行业也是有内卷的,原来多热闹,看看现在。我记得14、15年那会,公司招人好难,因为当时公司开的薪资和外面还是有差距的,猎头也一直跟我们抱怨。后来,慢慢的发现没那么难招了,因为行业由高潮期开始慢慢冷静下来,提供的职位和薪资越来越少。同时,也发现,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当前,国内的头部企业鼎立之势已经初步完成,再出现头部企业的概率越来越低,换句话说,中国的人口红利也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意识到,这个行业逐步会发展为基础行业。在没有技术革新没有新的伟大的创新下,很难再出现过去10年高速发展的阶段。

既然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人多粥少,怎么去分配,那就靠自己本事了。怎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很简单,专业能力要强,无论是什么学历还是什么专业,都需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优势。

对很多人来说,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人有上线,也有下线。我看到了两者,尤其是这两年,我见识到人的下线。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当经历过了,才深刻明白是什么意思。

以上说的尖刻了一些,但也是事实。

09/18/2018

一个微信群的现状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11:36

最近,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这个微信群的群体基本上都是IT行业人士,而且各个地方的人都有。不出一天时间,我发现这个群里讨论的话题无非包括:

  • 一些IT大公司的五花八门
  • 如何进入这些大公司
  • 买房
  • 保险
  • 30岁的焦虑

参与这个群的都有哪些人呢?

  • 在读的学生
  • 大部分是参加工作5以下的在职人员
  • 卖保险的
  • 某些公司的HR

从大家谈论的话题,我意识到现在人的焦虑该有多严重啊?

  • 一个大学还没毕业的学生,就开始考虑以后工作,买不起房。
  • 一个刚毕业工作没几年的人,考虑的是如何进入一些大公司,抱怨现在房价多高。
  • 一些卖保险的人,拼命并含蓄推销自己的产品。
  • 一些卖理财的人,因为直接推销自己的产品,和群里的人闹起来。

我也在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浮躁的气氛呢?应该和最近几年经济环境变化有关。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变化,表现在:

  • 前几年股市的变化,15年的大牛市让多少人富了,但是很少人注意到那些赔钱的人。
  • 币圈。还是有人富了。我的一个朋友还是挣了不少的,但是有多少人被割韭菜。
  • 楼市的变化。从15年起到今年上半年,从一线到三四线城市,资产价格飙升,导致一些人群的资产急升。我今年上半年去了一趟西安,和同事聊天,明显觉得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大家现在都谈房子,原来去出差,大家都是谈工作,谈技术等。我最担心的是西安房市过后一地鸡毛,毕竟我在西安待过几年,了解一些西安的情况。
  • IT行业工资。这几年工资被大公司,互联网等带起来了。因为工资高,导致我们当时招人很困难,迟迟不到位。连合作的猎头都说工资没有竞争力,即便这几年有所好转,但是招人还是困难。我们是属于通信行业,尽管公司是行业的#1,但是工资水平是他们还是差一截的。
  • 市公司造富能力。例如阿里上市造福了一批,小米上市又造福了一批,今日头条也是,大家心里羡慕嫉妒恨。
  • 舆论和媒体的作用。舆论和媒体往往有选择性的报道导致社会对以上几种情况有了一个大概印象。当然,这也符合媒体气质和策略,不然怎么有流量。

因为浮躁,大家都希望改变自己,去追求最好的生活。怎么办?所以像知识星球,逻辑思维,极客时间,知乎上的Live等这样的圈子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知识经济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吧。从侧面看,这也是知乎火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不能说这些圈子不好,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从这些圈子里获得的知识凑效吗?我发现很多人在知乎上停留的时间很长,期待获取一些知识,包括我当时也是,但是后来我发现基本上是浪费时间,最后连知乎都不装了。

同时,也让我想起知乎上某个大V,没工作过几年,但因在腾讯等公司工作过,以这些公司作为背书,后辞职做咨询和培训。我在想一个问题,你自己在以前公司都没做过高管,你怎么知道高管是怎么回事,你培训出来的哪些鸡汤真的对员工有收益吗,那些鸡汤是自己想出来的把?讽刺的是,有不少大公司去请他培训,这我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个利益集团,有时高管不在乎员工学到多少,但是在文化build以及情怀上还是要作出一些关怀的,正好这个大V符合这种预期。

也许我是落伍了,在过去9年,我在工作上把精力放在了产品上,导致我没有时间去和外面沟通和了解,甚至有时候都没时间换工作,有猎头打电话给我,我一直推辞,因为喜欢自己的工作。正因为这样,我发现不理解现在的人了。现在的学生和没工作几年的人的浮躁超出我想象。

说到这个微信圈,从早到晚基本上没停过,各种事情都谈,好不热闹。这样的群真的有意义吗?对于各种人士,与其在这里吐槽,聊天,还不如自己真正去学习一点事情。例如,你想做架构,为什么不考虑学习一些关于架构的知识?例如高并发,高可用等知识。具体一点就是LVS/F5/NetScaler/Ngnix(基于L4~L7实现)等,Redis/MySQL分布式/集群等,应用/HTTP/多级缓存等,队列,以及扩容(例如数据库),Docker/K8S等。有了这些知识,找个不错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说到房市,现在IT行业的工资还算可以,在一线城市买房真的不能够买房吗?未必。就比如说上海,3-5万的房子还是蛮多的,别动不动看新闻说1000多万的房子一出来就没了,说实话,这些房子对大多数人是买不起的。但要说买房,还得自己亲自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市场。比如说,比如说房子5W一平,买个60~90平米,对IT行业者来说还是有可能的,别被网上1000W房子的舆论吓到自己,还是自己去中介了解以下。我这里有个公式,如果您的收入(税前即可)可以买您所在城市的一平米(均价),那买房就没问题了

我一直认为,IT行业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行业,不需要太多背景和资源,单凭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混的不错的,投身于这个行业,应该觉得幸运。

最后,说个大家听的,也是说给自己的。与其在那里追求一些所谓的知识,还不如沉下心来,发现自己的目标,查漏补缺,多花一点时间在上面。我知道,这需要自律,自我管理的。做得到吗?

焦虑代表了什么?代表的是想多了,但做少了。

话说回来,经过最近几个月的了解,发现自己原来不接地气啊,还好,现在已经明白很多了。

08/08/2018

如果Google回来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22:33

最近再传Google回到中国,这次可信度似乎很高。Google如果JD,JD和腾讯的关系,同时Google最近出的小程序应用等一系列行为,真实度确实比原来搞了很多。

此消息一出,baidu股价跌了一些,不知道和这个有没有关系,Robin也出来喊话,说Google回来再PK一次。

对我而言,如果Google回来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好消息。那么回来之后,我最希望用到这几个服务:

  • Search,我们这个专业,百度的搜索质量时差强人意的,而且我喜欢看国外的资料,因为国外的资料质量比国内高出不少,另一方面也解决我的时间。
  • Gmail,我的主要邮箱主要用它。
  • Maps,我也是常用的。
  • Photos,老牌图片存储网站。
  • G Suite,企业的效率工具,如果这块放开,杀伤力可不小。如果我是企业负责人,我非常愿意用。

这些年过去了,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oogle如果真的回来势必会碰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想做好没那么简单。但是有一点,肯定会影响更大公司的战略,尤其是baidu,我相信baidu那时会变得更好。

拭目以待。

08/03/2018

服务不是一天练就的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22:57

这次和家人出行,体验到不同的服务。就拿酒店来说,各个档次都住过,5星级,4星级,快捷酒店,国外品牌,国内品牌,民宿都有住,但是给我们的感觉不一样。

为什么?因为所感受的服务是不一样。总的来说,国外老牌酒店整体水平要比国内品牌要好。很多酒店的硬件水平已经达到,但是服务跟不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拿国内某豪华品牌来说,居然没有自己的网站去订房间,而是通过OTA平台例如携程,艺龙去定,这是不合理的。在我入住后,一些细节等方面做的还不够。而有的酒店似乎又做过头了,让人觉的有点假。我们需要的是自然的令人舒服的服务,而不是显得刻意的服务。

即便是国际品牌的酒店,也不保证每个门店提供的服务和感受都一样。在我所住过的酒店,个人觉得Shangrila和Hyatt等为数不多的品牌在服务一致度上做的好一些。

对我来说,我愿意为服务买单,酒店服务好一点,我愿意付这费用。

那么如何提高服务?我认为这取决于酒店的管理水平,一个企业随着规模的增大,靠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不现实的,必须有合理的制度去管理和约束员工,必须有合理的考核水平。

制度,对于一个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制度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要想有好的服务,必须从这一块抓起。

05/11/2018

GDPR (二)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14:09

前面的一边文章GDPR (一)主要描述了一些概念。其实最重要的是在GDPR下,组织应该做什么才是最关心的。查了一些资料,关键词是Consent,同意赞成的意思。

首先组织为什么要处理个人数据:

  • 提供服务和产品
  • 市场调查和分析
  • 公共安全
  • 作为build公共关系的一部分
  • 招聘
  • 其他

各式各样的原因吧。

一个组织必须要能有一个正当合理合法的说明来处理这些数据,例如合约,法律意义上的职责,或者data subject的Consent。

GDPR 关于什么可以为Consent是非常特定的:

  • Consent必须清楚的表达出来。
  • Consent是免费的提出,而不是强制性的。组织唯一能够要求个人提供个人数据或者consent,这是发布一个产品或提供一个服务需要做的。
  • Consent必须以清楚,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很容易访问。
  • 必须区别于其他consent的条款项。
  • Silence可不是Consent。

所以,你必须熟悉你的组织关于Consent的流程。

 

Data Controller是有责任的,必须对什么样的数据进行收集和为什么要收集要特别清楚。而且做到数据最小化,也就是说仅收集那些业务需要的数据,而且一旦不需要了,他们必须销毁或者匿名化。同时,这些收集的数据怎么使用也需要限制,仅对这些业务需求。而且一般是基于客户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Data Subject的权利很重要。Data Controller有责任和义务尊重他们的权利。

Data Subject有权利让Controller修改,删除数据。

Data Controller有义务配合Data Subject的请求。同时对于一些请求,需要授权给Data Processor.

Data Processor必须遵守Data Controller的流程,授权等。

如果个人数据发生意外,例如授权给错误的第三方,或者意外删除数据等,须在72小时内上报给监管方。

 

关于个人数据的安全,数据库访问必须授权,不可以让未授权的人访问。这就需要公司关于此定义的Policy了。这点在我们已经有了相关流程了。

同时,数据的存储格式不要以直观的格式来存储数据,而是要加密,混淆(随机)来处理。

 

参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eral_Data_Protection_Regulation

https://www.eugdpr.org/

05/10/2018

GDPR (一)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16:54

最近陆续收到一些公司的邮件说支持GDPR,例如Google,Facebook,Microsoft等,当然我现在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

我还是愿意花一些时间去了解一下GDPR的,毕竟个人隐私数据现在管的越来越严。例如:

  • 前段时间轰轰烈烈的Facebook 个人数据泄露事件。
  • Google Play下架一些apps,主要是Privacy Policy原因。
  • App Store也有同样的原因。

GDPR,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是欧盟(EU)在2016年为了保护用户隐私/数据颁布的规范。GDPR在2016/4/27通过,2018/5/25强制执行。

GDPR一门非常重要的法规,如果我们的产品用户面向EU的客户,必须去遵守,否则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或处罚。任何产品或服务必须合规才可以。所以对待GDPR必须加以重视。除非你的产品或服务不针对EU。

 

GDPR适用于哪些组织?

  • 在EU成立的组织。
  • 在EU提供一些产品或者服务给个人的组织。
  • 在EU监控个人行为的组织。

根据以上三种,很显然Google,Facebook,Microsoft肯定是符合的,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遵守。

所以为了支持GDPR,这些组织需要有对应的Policy来指导这些个人数据怎么处理。

 

那么个人数据是指什么呢? 在GDPR里,个人数据是指任何已识别的或者可以识别的中性个人信息。也就是说GDP R适用于关于个人的数据,而不是关于公司,政府或其他组织的数据。

个人数据一般包含:

  • 姓名
  • 位置信息例如家庭住址,或当前的GPS位置,或公司地址等。
  • 手机号码
  • 邮箱地址
  • 移动设备ID,例如mac address,手机ID
  • IP地址
  • 其他

当然有些不可识别为个人的数据例如

  • 浏览历史记录
  • 地理信息
  • 或者特定的信息,例如job title。

总之,个人数据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比如,我们在描述某位同事时,

直接信息可以是:销售部门的John Smith。John Smith就是直接信息。

间接信息可以是:  销售部门的男的个子175cm而且头发是黄色的。尽管没有说出是谁,但是根据这些信息基本上可以识别出是John Smith。

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在GDPR的框架下的。

另外一些特殊的敏感信息也是在GDPR下的:

  • 种族
  • 政治倾向
  • 宗教信仰
  • 哲学信仰
  • 健康数据
  • 性取向
  • 遗传数据

 

处理这些个人数据的整个周期是指数据收集到数据销毁。几个关键动作:

  • 采集
  • 使用
  • 分析
  • 分享
  • 存储
  • 限制数据的使用
  • 销毁

在GDPR里,即便个人数据仅仅被存储,但是没有使用,这些数据其实也被处理了

 

GDPR里有个术语:

  • Data Subject,简单说就是那些数据被手机和使用的个人。
  • Data Controller,简单说就是手机个人信息的组织。
  • Data Processor,一般指处理数据的人或者组织。

举个例子,在京东里,客户的个人数据会被收集,然后京东请第三方客服公司(假说是A)处理一些订单之类的。这里,客户就是Data Subject。 京东就是Data Controller. Data Processor就是A。

本文还有后续:GDPR (二)

参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eral_Data_Protection_Regulation

https://www.eugdpr.org/ 

01/22/2018

资源(续)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22:08

去年已经写过一篇名叫资源的文章,那时是我接手一个新团队不久时写的,里面描述了一些挑战和计划。

时至今日,已经有几个月了,在这几个月里,感觉团队很大,每个人都有明星的变化。表现为团队的resource情况不再紧张,可以将项目承担下来,不像以前来了一个新需求,就说没资源。现在打通各个team之间壁垒,将这些资源共享,所以资源问题得以解决。里面的难点在于如何改变每个team的manager的想法,以及各组成员的意识。这次改变给其他team带来信心,如销售,产品,运维等,同时也改善了team的reputation。

因为这些改变,又带了一些新的项目,基本上team非常乐意去接受这些新的挑战。同时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产品质量保证好,目前正在进行中,看样子已经对部分人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式,迎接新的思维方法。让team对整个产品,技术等 有明确的认识。工作方法也有改进。

还有,就是唯人才是用,谁做的好,思想转变的好,又有潜力,总能找到一些机会给他们。同时也兼顾team 成员的兴趣爱好,去分配任务,争取做到双赢。

团队目前良性的运行,让自己觉得满意。

07/09/2017

资源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23:15

的确,这里已经很久不更新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的确太忙了。除了在现有的团队上,我需要去带另外的一个团队,而且这个团队挑战更多,这也是我愿意接手的一个原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以前的团队,一直负责一些产品,team稳定,按部就班,一切按计划去执行即可。而且同事们也很给力,很多事情他们都能做了,不用去操心,这种状态还是不错的。所以我有更多时间和客户去沟通。

但是,自从接手这个团队之后,我不得不面临几个问题,团队资源的紧缺,项目杂而且我还不熟悉,团队人员素质需要再上一个台阶,人员不稳定等。所以我现在逐步将自己的精力越来越多的放在这边。

但是有一点,对于已有的人员,我的想法是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作用,整合资源,安抚他们。

02/26/2016

Get things done immediately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22:56

This post is about time’s management.

I was asked how to manage my time frequently, and I also find someone like to delay something in daily work or life.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and books to demonstrate on this topic, you know, they are just the concepts, if you want to overcome it, we MUST do it right now.

Actually, there is a word GTD, short for Get Things Done, we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tting_Things_Done. It is a method to guide us how to manage our time. However, we can inspire from this idea, can do it by ourselves.

Yes, don’t leave today’s to tom morrow. I believe we everyone understand it clearly, however, how many people of us are doing it follow them?

OK, I think it is better to do it immediately than to say it again and again. I will introduce how I am doing it.

I am using a mind map tool named FreeMind to manage it. You can get this tool from http://freemind.sourceforge.net/wiki/index.php/Main_Page. Here is a question, why do I use FreeMind, not others? The reason is very simple, because I am using it since 2007, I am very familiar with it. The tool is not important, the important is we need to do it right now.

I use this tool to plan and records today’s work, and tomorrow’s work, even this week’s work, but no need to plan the next week. Why? as it is easy to manage the detailed plan, not the high level or long-term task, right?

I categorize the tasks by day and month. Here is a screenshot to introduce how I am doing it.

Meanwhile, to easily which week the task is in, I marked Monday of each week bold.

I need to update the weekly report, I found it is great material for me to do it, because I can know easily what I did in last week.

Excellent!

01/22/2016

How to recognize the candidates quickly?

Filed under: 管理之道 — 张太国 @ 17:27

I never realize that I can write this post about the hiring before, but now I am doing it.

This post is to share my thoughts on how to recognize the candidates quickly.

You know, it is always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for the companies to find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 positions. When we move forward to look for the candidates, below 2 points are very critical to be considered,

  • How to find the right person efficiently?
  • How to avoid this scenario of that we found the candidate is not right people during the probation period? Yes, it is possible mostly.

Currently, if we hire the people by hunter, I think the hunter’s commission should be 20~30% of the candidates annual salary, or a fixed commission(sometimes, it is for the low level position). And once the 2nd point occurs, it means we are back to original start point, and have to find other candidates, which will waste much time and cost.

How to lower the potential risk? or Hhw to recognize the candidate quickly or efficiently?

In my opinion, we should check the candidates with below check points (taking developers as an exam):

  • Software development skills (java/C, and etc).
  • The coverage of his/her knowledge. For example, test, web security, HA, multi-threap, network, and et
  • Career path.
  • Communication.
  • English Skills.
  • 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
  • The education, BS or MS, the university is 211 or 985, plus

Here are some skills I want to share .
1. For the developer position, we should check his/her skills to write source code.
a. In the 1st round of interview, we can ask him/her if he/she has the open source projects, or some code can be shared with us so that we can check it.
b. If no, we can have a quiz to them.
c. If he/she has github, blog, and etc, we can have them provide the URL.

2. For the UED position, they must share their materials about design with us, it is mandatory. That is very important.

3.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critical in the company. He/she can describe one thing clearly? He/she can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asked by us? He/she can express the ideas to us easily?

4. English skills. It is very important. If the writing and speaking are good, that is great. It should be better if you can speak with the candidate directly within 10~20 minutes. And here is one tip to check the writing. Please have him/her summarize the interview with 2-4 hundreds of words and send it to us via email after the interview. I believe we can know his writing English easily.

5.Open-mind. Some questions about weibo, wechat, Airbnb, facebook, twitter, some open organization,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new, mobile phone, and etc.

That’s all.

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